近年來,太倉市民政局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圍繞群眾基本需求、生態環境保護、樹立文明新風、扎實推進殯葬改革工作,殯葬管理制度日趨完善、殯葬設施建設快速發展,殯葬惠民、節地生態安葬、獎勵政策落到實處,有力推動了新時代殯葬事業健康發展。
完善機制建設 織好“一張網”
黨政協同統籌推進。太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殯葬改革工作,把殯葬改革工作納入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民生工程等重大決策部署中統籌推進。成立由分管市長為組長,市各有關部門、鎮(區、街道)分管領導為成員的殯葬改革領導小組,制定改革工作方案,把殯葬改革工作與鄉村振興、鄉風文明、保障民生等工作相融合,統籌規劃,共同推進。
加大政策創制力度。圍繞當前殯葬領域亟待解決的體制不健全、殯葬服務體系不完善、管理服務水平亟待提升、陳規陋俗根深蒂固等問題,自2010年以來,我市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殯葬改革工作的意見》《太倉市免除殯葬基本服務費用實施辦法》《太倉市深化殯葬改革若干實施辦法》《太倉市公益性安息堂使用管理辦法》以及《關于進一步推動綠色殯葬改革的實施意見》等配套政策,為全市殯葬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據和行動方向。2019年6月,由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太倉市殯葬服務設施布局規劃(2019-2025年)》,明確了全市殯葬設施建設布局規劃,推動構建保障體系健全、土地利用集約、文化內涵健康的殯葬服務體系。
突出考評引領作用。根據《太倉市殯葬服務機構考評辦法(試行)》的有關規定,定期對公墓、骨灰堂(塔陵)等殯葬服務機構開展考評,落實屬地年度檢查和日常監管。對歷史上集中安葬而長期形成的、暫時不能搬遷的公益性公墓,按照目前確定的用地范圍,不得擴大原有墓穴規模,督促有存量墓穴公墓進行內部改造和綠化美化建設。同時,由民政部門牽頭、會同相關職能部門依法加大對公墓的監管力度,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墓監督管理的通知》加強對公墓的監督管理和業務指導,并健全完善監管和巡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對全市公墓開展聯合檢查和明察暗訪,逐步實現公墓監督管理法制化、規范化和常態化。
推進專項治理 打好“一組拳”
開展散葬墳墓專項整治。依法開展散埋亂葬清理整治行動,2017年3月,我市印發《關于開展全市散葬墳墓整治專項行動的實施意見》,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治方案,抓住清明、冬至、大寒等時間節點,通過落實村(居)責任、細化分解任務等形式,將責任落實到人,形成政府牽頭、部門協作、條塊結合、上下聯動、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將散墳逐年分期分批集中統一搬遷至公益性安息堂存放,使散墳占地全部復耕還田(林)。截至到目前,全市共搬遷散墳47064座,合計75349穴,復耕土地24.9萬平方米,合計373畝。同時,為切實加強老墳地管理,對現有老墳頭占地面積、墳頭數量等進行登記造冊,并定期開展檢查,嚴禁老墳頭新增散墳和舊墳重新裝修,扎實穩妥地做好因散埋亂葬導致的社會穩定工作。
開展殯葬問題排查整治。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省、蘇州市關于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和違規建設殯葬設施排查整治工作的有關精神和要求,我市分別印發了《太倉市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行動方案》和《關于排查整治違規建設殯葬設施工作方案》,自2018年7月起,各鎮(區、街道)和有關單位按照“屬地管理、突出重點、疏堵結合、依法行政”的原則,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通過采取對標對表與逐條梳理相結合、突出重點和分類施策相結合、自查自糾與督促檢查相結合、部門檢查和業務指導相結合、媒體監督與依靠群眾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和違規建設殯葬設施專項整治。同時,加強殯葬服務機構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建立常態化治理機制,規范殯葬行業秩序,提升為民服務水平,提高群眾滿意度。
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市殯葬服務機構切實認清當前疫情的嚴峻形勢,對各殯葬服務場所嚴格實行封閉式管理,制定完善應急預案,落實各項應急防控措施,實行每日零報告制度,全力以赴打好殯葬服務機構疫情防控阻擊戰。清明前夕,我市依托報刊、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發布各類清明祭掃服務管理通告,要求全市所有公墓、骨灰堂(陵塔)等殯葬服務機構按照上級規定扎實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倡導廣大群眾不前往現場祭掃,主動延期、錯峰祭掃,通過“蘇城云祭掃”公益信息平臺開展網上祭掃。清明期間,全市室內骨灰堂(塔陵)繼續實行封閉管理(骨灰安放除外),暫停群眾現場祭掃。對于實行提前預約、分時限流、有序開放的現場祭掃的室外公墓,嚴格做好進出人員的登記、人數控制、測量體溫等工作。同時,各殯葬服務機構還組織工作人員代為開展一次集體祭掃活動,做好群眾無法現場祭掃的心理慰藉,挑選業務骨干學懂弄通“蘇城云祭掃”網上祭掃平臺的使用情況,以便為群眾提供更好的網上祭掃服務。此外,有條件的殯葬服務機構,結合自身實際為群眾提供代客祭掃的服務,以此來滿足群眾需求。
突出惠民利民 算好“一本賬”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公益性和節地生態原則,加強殯葬設施建設,將公益性骨灰堂、節地生態安葬設施、集中守靈中心等殯葬設施建設納入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總盤子和民生實事,要求各鎮、區(街道)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殯葬服務設施建設。從2011年起,我市先后投入2億多資金,在全市范圍內高標準新建和改造了8座公益性安息堂,格位總數30萬穴,可用于安放散墳整治過程中搬遷的骨灰和至少20年新產生的骨灰。目前,全市9個鎮(區、街道)已實現安息堂全覆蓋,科教新城、城廂鎮等4個鄉鎮已建成用于引導和鼓勵群眾文明辦喪的殯儀服務中心,投資1500余萬元的沙溪鎮殯儀服務中心已經完成土建。力爭到2021年底,全市鎮級殯儀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
建立獎勵補貼制度。出臺惠民殯葬補助政策,規定為在本市范圍死亡并在本市殯儀館辦理火化的人員(含本市戶籍在外地死亡并在外地辦理火化的人員),可以免除部分殯葬基本服務項目費用,減免費用最高限額1510元;2019年全市直接為喪戶免除部分殯葬基本服務費4196人次,減免金額共計546萬元,切實減輕了群眾負擔。同時,以政府補貼的形式倡導低碳環保、綠色生態節地安葬,對于選擇樹葬、花壇葬、可降解葬、骨灰撒海等形式的給予每例2000元的獎勵性補助。此外,還規定凡本市戶籍城鄉居民去世后,經辦人到死者生前戶籍所在鎮(區、街道)專門設立的殯儀服務中心辦理文明辦喪,給予每例2000元的文明辦喪補貼。2019年,全市共計發放文明辦喪補貼75.63萬元。
提升為民服務質量。去年清明期間,主動與義工聯合會對接,安排60多位志愿者,前往全市公墓、安息堂(陵塔)等10個祭掃點,為前來祭掃的群眾提供祭拜引導、服務處登記、安全巡查、清理垃圾、疏導交通人流,維持現場秩序等志愿服務。配合祭掃點共同做好保障服務工作,志愿者們向前來祭掃市民發放文明祭祀倡議書和惠民殯葬宣傳單,積極倡導無紙化祭掃,以鮮花換紙錢,及時勸導焚燒迷信用品和喪葬用品等不文明行為,營造了安全文明和諧的祭掃氛圍。同時,為確保清明祭掃工作文明安全有序進行,各殯葬服務機構不斷創新服務模式,通過增設服務網點、便民窗口和祭掃專區的形式,積極推行網上祭掃、拓展醫療救急、提供代客祭掃等服務項目,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認同和贊譽。
倡導移風易俗 樹好“一面旗”
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嚴格落實中央、省、市兩辦《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實施意見》規定,突出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在推動殯葬改革中的模范帶頭作用,重點利用手機微信推介先進典型,以真人真事影響和帶動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市殯儀館把“人生有終點,服務無止境”作為黨建服務品牌,竭誠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殯儀服務,組織開展了殯儀館“公眾開放日”和“愛崗敬業、專業技能”兩項培訓活動,設立了行風監督崗,將館內干部職工照片、姓名、崗位、職責等上墻共識,全面落實服務項目、收費標準、服務內容、服務程序、服務承諾、服務監督“六公開”和當事人自愿選擇服務“一自愿”制度,將惠民政策實施內容、惠及人群、減免方式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主動向社會公開,接受群眾監督。
抓好紅白理事會建設。通過下發《太倉市“推動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新風”實施方案》,要求把移風易俗作為重要內容寫入村規民約,目前全市157個村(社區)均建立了紅白理事會。同時,積極發揮村(居)干部、老黨員、老鄉賢作用,通過資金和政策的扶持,指導其建章立制、規范管理,讓紅白理事會“有人辦事、有地方辦事、有章程理事”,通過紅白理事會積極宣傳文明辦喪政策,引導群眾簡化治喪儀式、縮短治喪時間、縮小治喪規模,樹立起文明辦喪的社會新風尚。同時,將綠色、生態殯葬與傳統的“孝”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把殯葬改革納入村規民約,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強化輿論宣傳引導。利用報刊、網絡、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宣講殯葬改革政策,普及殯葬科學知識,通過發放服務手冊、宣傳單、服務卡等多種方式,著力加強惠民殯葬、文明辦喪、節地生態安葬宣傳,引導群眾自覺破除殯葬陋俗,改變殯葬觀念,營造了濃厚的宣傳氛圍。同時,把握時點宣傳文明祭掃,集中精力在清明、冬至前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活動,通過百姓問政、媒體訪談、專版專欄等形式,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大力弘揚厚養薄葬和綠色殯葬理念,利用現代媒體傳播渠道,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開展文明祭祀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活動。此外,編寫并發放了殯葬移風易俗“三字經”,通過組織群眾參觀安息堂、殯儀服務中心等方式,引導人們采用綠色生態安葬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