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是什么節日
寒衣節是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
寒衣節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節的習俗
燒寒衣,也就是準備供品,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彩紙及冥幣、香箔備用。晌午吃過飯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吃面條,民間認為,寒衣節過后天氣漸冷,應及時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面。
紅豆飯,后人把十月初一當悼亡節來過,以紅豆飯祭奠亡人。
《憑欄人·寄征衣》
元·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
《歲暮到家》
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